《登高》教学简案-登高教学简案
课程咨询
《登高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经典诗作,展现了诗人晚年漂泊不定的境遇与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。这首诗以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”起笔,描绘出一幅壮阔而苍凉的自然景象,同时通过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等句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时光流逝的感慨。《登高》不仅是一首抒情诗,也富含哲理,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忧国忧民的情怀。本文将从教学目标、教学过程、教学方法、学生发展等方面,系统阐述《登高》的教学简案,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,提升文学素养。
---
教学简案:《登高》
一、教学目标
1.知识与技能
- 理解并掌握《登高》的文学常识,包括作者、诗题、体裁及诗歌结构。
- 理解诗中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,学会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。
- 能够准确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,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。
2.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默读、小组讨论等方式,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。
-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- 通过对比阅读、诗歌朗诵等方式,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情感的感知。
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,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-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,增强文化自信。
- 通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,引导学生关注人生、社会与自然的关系。
---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教学重点
- 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,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。
- 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拟人、对仗等,提升赏析能力。
- 教学难点
- 理解诗歌中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等句子的深层含义,体会诗人对人生、时光的感慨。
- 分析诗中情感的层次与变化,体会杜甫“诗史”精神。
---
三、教学过程设计
1.导入新课
- 情境创设:教师展示杜甫画像,播放《登高》朗诵视频,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。
- 提问激趣:提问学生“你是否曾有过漂泊无依的感觉?”,引发学生思考。
- 背景介绍:简要介绍杜甫生平,点明其“诗史”地位,为学生提供情感背景。
2.诗歌朗读与感知
- 朗读训练:学生分组朗读诗歌,注意语调、节奏和情感表达。
- 朗读反馈:教师点评朗读,指出语调、停顿与情感的表达。
- 整体感知:引导学生读完整首诗,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与情感基调。
3.诗歌分析与理解
- 意象分析:
- 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”:描绘出一幅壮阔而苍凉的自然景象,营造出深沉的氛围。
- 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:通过“落木”意象,表达人生无常、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- 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:点明诗人漂泊不定的境遇,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- “艰难苦恨繁霜鬓”:通过“繁霜鬓”形象地表达诗人年老体衰、忧心国事的悲苦。
- 情感表达分析:
- 诗歌情感由景生情,由情入理。从自然景象到人生感慨,层层递进。
- 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,表达内心的情感,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- 修辞手法分析:
- 比喻:如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中的“无边”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流逝。
- 拟人:如“猿啸哀”赋予自然以情感,增强诗歌的感染力。
- 对仗:如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结构对仗,增强诗歌节奏。
4.小组合作与讨论
- 分组任务:
- 第一组:分析“风急天高”与“无边落木”之间的关系。
- 第二组:探讨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与“艰难苦恨繁霜鬓”之间的联系。
- 第三组:讨论诗中情感的层次变化。
- 讨论交流:学生分组讨论,教师巡回指导,引导学生表达观点,提升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。
5.拓展阅读与延伸
- 拓展阅读:推荐学生阅读杜甫其他代表作,如《春望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,比较异同,深化对杜甫诗歌的理解。
- 拓展活动:组织学生写一篇以“漂泊”为主题的小作文,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---
四、教学方法
- 情境教学法:通过创设情境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。
- 合作学习法:通过小组讨论,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。
- 朗读与讲解相结合:通过朗读和讲解,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。
- 多媒体辅助教学: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画面、背景音乐等,增强教学效果。
---
五、学生发展
- 语言能力:通过朗读、分析、写作等方式,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。
- 思维能力:通过分析诗歌结构、意象、情感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。
- 情感态度: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,引导学生关注人生、社会与自然的关系,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。
---
六、教学反思
- 教学效果: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情感,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- 改进方向: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,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,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实效性。
---
七、归结起来说
《登高》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,它不仅展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,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、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,提升文学素养,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继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,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与理解。